唤起民众千百万,同心干2015年09月 作者:张继民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刘佳佩
简介: 唤起民众千百万,同心干
--对内蒙古《国资监管》杂志的阅评
本刊阅评员 张继民
《国资监管》
内蒙古《国资监管》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内刊,创刊
...
内容:
--对内蒙古《国资监管》杂志的阅评 本刊阅评员 张继民 张继民 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率先发现和参与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成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 南极探险因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从1994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得香港“地球之友”等单位合联颁发的“地球奖”。2006年5月,获“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称号。 《国资监管》杂志 内蒙古《国资监管》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内刊,创刊于2005年。 刊物规格:大16开,双月刊,封皮、内文四色印刷。 刊物定位:宣传内蒙古自治区国资监管政策、国企改革发展成果、国资系统党建等。 版面设置:每期64页,图文并茂。 主要栏目:主人翁论坛、共建方略、一线特写、典型案例、工会之声、楠竹山随笔、随手拍、人物访谈、培训园地、企业故事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份报纸与刊物影响大与小,是由它的读者群决定的,抑或由它牵涉的经济规模决定的。 预计2014年末,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324亿元,而自治区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3027亿元,占70%。相关的企业相关的人,就是内蒙古《国资监管》施以影响的舆论场。编辑人员试图通过此刊,宣传国资监管政策、国企改革发展成果、国资系统党建业绩等。可见,编辑《国资监管》是一项多么有意义的事业! 内蒙古《国资监管》是2005年创建的。出于阅评需要,笔者抽阅了2014年《国资监管》部分刊物,即总第57、58、59期。基本印象是:这份面向国有企业、国资监管机构以及一切关心国资国企工作的刊物,在宣传国资工作、讲好国企故事、鼓足精气神,传播正能量,营造有利于国有经济发展舆论环境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此目的,《国资监管》编辑部付出的努力可圈可点。 一、栏目设计科学而又全面 有传达中央精神,全面总结与指导国资监管工作的“领导讲话”栏目。如总第59期刊出的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主任苏和,关于以“认识新形势适应新常态以坚定的信心共同努力完成全年改革发展任务”为题的讲话富于指导性。 有充分体现行业本职工作的“监管工作”栏目。如总第58期刊出“自治区人大和国资委调研组赴三省市调研国资监管及立法工作”。报道不仅提及调研组在天津、上海和福建所见所闻,还联系内蒙古情况加以对比。“对照三省市,我区本级目前尚有约三分之一、近5000亿元国有资产由自治区各部门分散管理 …… 机构不建全、体制不完善、责任不落实、制度不统一、监管不规范,成为我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也有与时俱进,及时通报国资监管动向的“国资要闻”栏目。如总第57期刊出的“全区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自治区国资委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召开”等。以及反映国资监管事业与企业单位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党建动态”栏目。还有“软性”的“人物访谈”、“企业故事”、“‘微’言大义”等栏目。 二、“刊首语”栏目颇具亮点 对于刊物而言,“刊首语”具有开宗明义之特性。它是旗帜,飘扬处便是群众团结聚拢的高地;它是号角,唤起民众千百万,同心干;它是先导,读者会随着它指出的方向前进。《国资监管》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编辑们认真对待每一期“刊首语”写作。这三期“刊首语”,分别以“春正浓”、“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以务实精神推动国企改革事业上新台阶”为题,读后给人荡气回肠、发奋向上之感。如谈到2014年工作,用了“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日正风好正扬帆乘风破浪终有时”语句。谈及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回答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何要做好调研?给出的答案是:“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不行,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解剖麻雀、见微知著……推进各项工作。” 三、“编者按”提纲携领 《国资监管》编辑部对一些重要报道,十分重视文前按语写作。细读这些按语,深感编辑们是下了功夫的,起到了导读与强调要点作用。仅总第58期,就有五篇编者按,可见数量之大。例如在“人物访谈”栏目,报道内蒙古森工集团时,所加编者按300多字,对其作了全面而又扼要的介绍。转载某新闻周刊“内蒙古大兴安岭棚改驶入‘快车道’”一稿,也加了编者按,指出“文章围绕国有林区棚改到底怎么搞,‘出山梦’遇到新难题、地企‘一条心’走出林区棚改新路等方面进行了叙述。” 四、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一)刊出领导同志照片,宜大致统一尺寸与数量。以总第58期为例,其“领导论述”栏目首篇,领导照片超大。这样一来,会给以后编刊造成困难。第三篇与第四篇,是某位自治区级副职领导调研稿,居然连续用了7张照片,且画面大同小异。突出领导报道,重视领导报道是应该的,但编辑部要有一个恒久把握的框框与尺度。若真的这样做了,对维护领导形象,维护刊物形象会更为有益。 (二)要落实编辑、记者责任制。刊内所有篇章尾部都不具编辑姓名。好的编稿要表扬,出了问题要担责。署了编辑姓名,会增加相关编辑的责任感,也利于读者监督。有的访谈报道,不署记者名字,仅提记者。究竟是哪位记者采写的这篇报道,应该在文内标明,不能搞大呼隆。还有总第59期,在“企业故事”栏目中,报道了方志承、颜士文、陈银锁三位先进人物,均无作者。往简单里说,没有作者的报道,其真实性让人生疑。国企在改革中强化责任制,《国资监管》在报道中也一再强调这一点。既然如此,就应该从办刊开始,从自己做起。 (三)转载文章虽然注明了转自何处,但基本未注明是那一天刊出。要知道,原文刊出时间对于读者很重要。报刊是动态的,文章也是动态的。新的政策出台,新的要求提出,新的观点展现,往往体现在时间点上。例如总第58期中的题为“国企改革浴火重生”一稿,仅注明“文章来源:内蒙古日报”,若再加上原文刊出时间岂不更好。 (四)三期刊物,字号不一、疏密不一同样是个问题,应该大致统一起来。以现代计算机排版技术,这很容易解决。 (五)一些硬伤。 1、总第58期,“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做优做强能源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两稿,均为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常军政调研情况。两文共有12处误称常军政为“常主席”。无独有偶,总第57期第28页,涉及到自治区副主席潘逸阳,文内同样误称“潘主席”。一定要明确,报道官员职务时,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拔高就是错误。其实完全可以简单处理,像中央领导报道一样,某某在文内首次出现时提及职务,后面均直呼其名。 2、总第59期,题为“自治区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京举办两期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训班”一稿,文首第一句是“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到了仅相隔十行的第三自然段首句,又毫无意义的重提“这两期培训班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大力支持”。 3、总第57期、总第59期,在封面均注明年与月,而总第58期,则是无月。 4、总第59期“人物访谈”栏目,编者按中称“本报记者专访了自治区盐业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良”,应该称“本刊记者”,而非“本报记者”。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