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内刊的内外平衡点2010年12月 作者:吕枫 来源:中国企业文化评论 浏览次数:57 责任编辑:小黑
简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文化管理派手持文化至上观点横空出世,企业内刊也开始了它咿呀学语的漫漫征程。
内刊——这张企业最美丽的名片,从当初地位的无足轻重到现在企业文化的最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职业 ...
内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文化管理派手持文化至上观点横空出世,企业内刊也开始了它咿呀学语的漫漫征程。 内刊——这张企业最美丽的名片,从当初地位的无足轻重到现在企业文化的最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人已达成共识:内刊已成为企业品牌形象和文化建设的“代言人”。那么企业内刊如何在企业和大众当中,在对内和对外如何找准平衡点呢?内刊表达的是企业与时俱进的前进步伐,是企业真实声音的生动记载。无论企业内刊的定位是“内向”还是“外向”,或者内外三七开、四六开的比例,都不应该忘了一些灵魂与思想的东西,作为企业文化展现的一个平台和窗口,提供交流的渠道,也提供让人了解企业的渠道。通过内刊这个桥梁,让企业文化以平和、通俗的形式得到接受与认可。 首先我们要明确内刊编辑者和老板的平衡点;有人说,企业老板的文化意识决定着内刊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很多内刊编辑常常感觉戴着沉重的镣铐跳舞。面对压力,企业内刊是“削足适履”抹杀本性歌颂天下太平,还是除去镣铐尽情舞蹈如何平衡。我认为:老板是内刊最大的读者,但不是唯一的读者。内刊编辑所要做的就是,在老板和真正读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聪明的老板应该懂得,一个内刊如果只宣传本企业甚至只宣传老总本人,这刊物在企业内外都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内刊不仅仅要做到企业的名片,更要成为企业的脸面。 其次,在处理好内外平衡点的问题上,我认为:更应该倾向于内刊应立足于外,把从老板到员工的报道做细做透,内刊的味道也就出来了;但在文章做好,我们的目的很明确是要宣传出去,要我们感兴趣的人看到:我们企业的一些动向和最新的信息,把我们思想用内刊的方式传递或者摆在读者面前。内刊,不一定是故意体现在“内”字上;更应该在外上面做文章,据调查:目前企业内刊的表现形式共有三类,即企业内部传看的刊物、专门给外部客户阅读的刊物、既内部传看又给外部客户阅读的刊物,调查显示,一份内刊兼具对内对外职能的占到了45.5%,而内外分开的占了30.3%,仅有少数的企业仅拥有对内或者对外的内刊。而从内刊的目标读者来看,被访企业的读者主要是内部员工(90.9%),而目标客户(66.7%)和经销商(45.3%)也占到了一定的份量,同时还有一部分公共媒体。这说明企业的内刊,已经开始被赋予了对内建设企业文化和对外树立企业形象的双重使命。三是办内刊有时候需要跳出一定距离来办刊,并不一定要紧贴企业,要有独到的视角清晰地观察企业。内刊怎么“办”?绝大多数的内刊主编认为,内刊就姓“内”,所谓“企业人谈企业事”。如《万科》周刊离不开万科,《今日亚富》月刊离不开亚富一样。企业内刊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血缘和纽带关系。传递企业信息,宣传企业的业绩,为企业服务,自然成为企业报刊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定位。忽略和漠视这个定位肯定是不妥当的,也是难以立足站不住脚的。假如企业内刊如果过于满足和停留在反映企业内部的内容上,而对企业以外的现象,经济热点缺乏有效的整合,不仅很难在外产生影响,对内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于是有人探索出:一本好的企业内刊也应该是一本好的外刊。 内刊的终极服务目标是企业,因此,内刊的发展方向、步调、战略部署都应与企业高度统一。先企业之忧而忧,后企业之乐而乐,内刊在反映企业成长历程、呵护品牌的同时也实践着自己的存在价值。“刊企合一”,也许这就是它应有的至高境界。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