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内刊这么玩2015年07月 作者:安秋明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pxpx
简介:企业里面做文化的伙伴,都会多多少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内刊是做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宣传阵地,但它实际发挥的效果却越来越差,辛辛苦苦的策划主题,征集内容,可看的人却并不多。如果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去重新思考 ...
内容:
企业里面做文化的伙伴,都会多多少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内刊是做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宣传阵地,但它实际发挥的效果却越来越差,辛辛苦苦的策划主题,征集内容,可看的人却并不多。如果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去重新思考下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思路。 回归原点,我们想一想员工看内刊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国家大事、行业动态?上网看新闻岂不是更快、更专业。了解公司动态?有这个需求,但不一定普遍、不一定强烈。学习专业知识?估计很小众,何况现代人的学习形式已经基本碎片化了。看看内部有趣的消息?这个会有一定市场,但多数的内刊未必“敢”大篇幅的这么做。 如此分析,是不是觉得有点绝望?但再深入一步,其实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分析都告诉我们一点——内刊经营的关键是让员工和自己“有关系”。没有人会对和自己相关的、或自己周围的人相关的东西不感兴趣,这种兴趣感会和人的社会距离成反比。这也就意味着,内刊除了公司共性的内容,一定要有让员工感到和他距离感很近的内容,如此他才有阅读的动力。 和大家分享一下笔者今年的实践,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今年,我们的内刊策划思路是“统一主题下的城市个性”,集团会有一个总体的刊物定位,同时允许各个城市在标准刊物的基础上形成带有城市特性的专属内容。 为了说的更清楚一些,我们对比一下以前的玩法。过去,我们在全国各个分子公司征稿,然后由总部的文化部门审稿、选稿,最后出一个集团统一的内刊。这意味着相当多的分子公司的稿件可能未入围,或是只有零星的一两篇。如此这般的刊物,除了翻翻前几页的动态,还会有多少员工从头到尾看一遍呢?当然,也有很大可能成了面试间里面外人比自己人翻的更勤的读物。 最近很多人在讲“参与感”,这也是我认为做内刊最核心的一点。给予分子公司权利,给予他们曝光的机会,他们自然有热情去做、去支持和他们自己紧密相关的事情。 刊物内容50%来自从各部门、分子公司提交的文章,做优中选优,代表“集团级”的作品。另外的50%,将组稿、选稿权授予各个分子公司,由他们去在自己的团队中发掘文化亮点。如此这般,每个分子公司拿到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定制内刊,如广州版、南京版,不单员工拿起来有亲密感,给客户看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公司的开放和创新。 这么做复杂吗?在我看来答案是“否”。 成本会更高吗?否。以往做内刊,制版费是一个很大的开支。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的印制刊物,网上有很多成熟的解决方案,总体成本未必要比以往的统一版本高出多少。 组织工作会更复杂吗?否。把这套玩法讲清楚,组织工作就不复杂。因为以前的组织工作是命令、配合、支持,现在是授权、曝光,能一样吗?如果我们能适当激发起各个分子公司间的PK,效果会更好。 如果你认同这样的思路,就去大胆地放手一试吧。 互联网于这个社会,非常大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了巨大的长尾的、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价值,不单是工具层面,更是意识层面的。如果我们的内刊也换个玩法,何愁文化难做呢?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