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张对文史研究有价值的内部“报纸”2015年08月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pxpx
简介:自古做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目的要正确;二是天时地利人和。两个条件具备之后才有合作的开始,才有成功与不成功的结果。《新天津(创作期)》走到今天,是一次汇集了对精神有所追求的人的文化合作。
...
内容:
自古做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目的要正确;二是天时地利人和。两个条件具备之后才有合作的开始,才有成功与不成功的结果。《新天津(创作期)》走到今天,是一次汇集了对精神有所追求的人的文化合作。 2013年11月8日,一张四开四版竖排版古香古色的“小报纸”《新天津(创作期)》问世了。这张不起眼的新闻纸旨在抢救性记录一些地方文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视角独特的旧闻轶事,努力成为服务地方文史、民族文化、书画艺术、文博收藏等方面学术研究的辅助型参考资料。 一、提升报纸价值 1.做有个性的报纸。在信息高速传播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铺天盖地、内容包罗万象,“自媒体”一定要有存在的价值,报纸没有个性,必然死路一条。张今声先生是天津金石学者、古文字研究人员、资深编辑。就如何提升《新天津(创作期)》的价值,张先生提出要组织视角独特的文章,为学术研究资料库做“补丁”。从试刊第二期始,《新天津(创作期)》正式走出自己的风格,价值逐渐显现。 2.做有贡献的报纸。建立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回族文化的内部资料平台,一直是天津回族文化研究群体的愿望。全国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金惠仁老师退休后,主动担当了对民委、伊协、天穆村党委的稿件及活动策划协调工作。一块天津回族研究人员盼望许久的民族文化研究交流平台随着《新天津(创作期)》的出版逐渐搭建起来了。 3.做服务型的报纸。作为民办文化公益资料,《新天津(创作期)》没有任何经营行为,也没有稿酬,只有要为地方历史和民族文化研究做一点贡献的决心。服务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行动给《新天津(创作期)》汇集了文化研究领域的稿件资源。天津及外地汉、满、回各族专家学者、师友开始给我们惠赠稿件,很多是他们撰写的尚未发表过的有关回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文章,实现了《新天津(创作期)》志在拓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人员范围,争取各民族学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愿望。天津文史学者、北洋史专家井振武先生,文保专家、戏曲评论撰稿人、天津回族文化学者穆森先生,天津饮食文化专家李鸿友先生,天津文史专家张诚先生,天津戏曲文化专家、收藏家常兆新先生,天津藏书家韩宝林先生,天津文史研究人员、收藏家张辉先生,天津回族文化研究人员尹忠田先生,北京市教育专家、地方文化研究人员鲍迎秋老师,民间小说作家张振东先生,文史爱好者张立巍老师等都为《新天津(创作期)》精心撰写研究文章,为“小报纸”运行尽心尽力,为天津文史及民族文化研究担当服务。 二、追求理性冷静 我做过一个比喻:我希望我们的读者是“一手拿着报纸、一手拿着笔去阅读”,而不是“一手拿着报纸、一手拿着瓜子去阅读”。《新天津(创作期)》追求的风度是“理性、冷静”。 1.深挖现有资料背后的历史。自第二期始,《新天津(创作期)》先后刊登了张今声先生撰写的《张穆斋印作赏析》、《梁崎先生》、《忆龚望先生》、《茧梦庐中的张牧石》、《津门回族画界二刘》、《栖鹤亭中的蓝云先生》,林章松先生撰写的《颐寿堂印品》、《莫愁前路无知己之<刘耆龄印存>》、《莫愁前路无知己之<残泥砚斋印谱>》等文章,这些文章从一个侧面将艺术家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真实再现,从不同侧面填补了一些综合资料研究空白。 2.抢救性记录回族历史文化。天津清真大寺现存各种匾联碑刻文物96块,是全国唯一保存古传匾联最多的清真寺。文革期间,这些文物中仅有1件遭到毁坏,其余均由清真寺几名回族穆斯林宗教工作者和几名乡老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完好保存下来。可惜由于综合原因,天津学界只有300字的简单记录。金惠仁老师在市民委、市伊协、和平区伊协有关领导和同志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唯一健在的当事人94岁的钱德光阿訇,并赴廊坊南营村其住址采访。老阿訇述说了历史,还亲自写了文字材料。回来后,金惠仁老师撰写了《清真大寺匾额抢救经过》,填补了一项研究空白。至今,《新天津(创作期)》陆续刊登了《谈谈天津回族》、《天津清真菜》、《回族抗倭名将左宝贵与天津渊源》、《天津清真大寺的月碑》、《择仁里的贴饽饽老汤》《台湾官员小店述缘》、《西宁印象》等。 3.汇集民间研究资源。对现有的文史刊物尚未收录进去的或研究经历尚未到达的地方文史资料进行精选后刊登,以作纸质资料留存。以张振东先生为代表的百年老胡同探寻已经逐步走上路途。《新天津(创作期)》先后刊登了《百年胡同择仁里》、《择仁里的地名由来》、《择仁里生活忆旧》、《新大陆的地名由来》、《鹤林里往事回忆》、《天津大直沽与‘军火总局’》、《安徽固镇寻根》、《河北区五马路丰厚里》、《还念和平路书店》、《天津科学技术书店》等力求挖掘文史空白点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些内容不同程度受到了文史学界及爱好者的关注。 4.推进了对首创新天津报社的研究进程。首创《新天津报》创刊于1924年,当时的《新天津报》担当了为救国救亡、为维护民生摇旗呐喊的历史责任,是天津名牌报纸之一。1937年天津沦陷后,《新天津报》拒绝替日本帝国主义宣传,登报声明自行停刊,首创社长刘髯公骂敌殉国。历史过去90年后,《新天津(创作期)》陆续刊登对老报社的研究文章,尤其以天津文史专家张诚先生的研究文章《红帽衙门相关存疑考证》最具研究气质,同时每期刊登《首创新天津报社部分名录》和《寻找新天津报社同仁后代》,逐渐使我们联系到了老报社职工的后人,使口述史和综合资料的汇集量逐渐增多。 5.担当社会责任。天津地方文史学者井振武先生的研究文章《回族抗倭名将左宝贵与天津渊源》刊登后在回族文化研究群体引起反响,《新天津(创作期)》随即策划了天津回族文化公益讲座,由天津市伊协主办。策划组织了面向全市各民族中小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创投知识公益讲座,天穆村党委主办,社会反响很好。 三、奉献与合作是报纸运行的载体 《新天津(创作期)》确实是一张不起眼的“小报纸”,能发展起来,得意于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有志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追求精神生活、甘于无私奉献的人。《新天津(创作期)》工作团队成员、地方文史专家学者、文史爱好者、外地文化研究师友、作者、志愿者、读者,这些人中,少了哪位“报纸”都办不成、也办不下去。尤其是自试刊以来,我们得到了天津地方文史学界旗舰型学者默默无闻的支持,他自2010年以来,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为我们的研究工作铺平道路,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最近,他不惜自己最珍惜的时间,精心编写文稿赠与我们这张不起眼的“小报”,使我们与问津书院形成了互动。 这就是我开篇说的,两个因素具备了,奉献精神自然生成了合作凝聚力。之后,我们才可努力探索如何将我们的既定目标推向前进。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