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刊研究室首页 >> 内刊建设 >> 传统媒体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

传统媒体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

2016年05月  作者:魏艳华  来源:中国报业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关键词:媒体人 生存困境 突围   前段时间,微信公众号“媒记”发起“亲爱的媒体人,你是否还在为钱发愁?”微互动活动,让媒体人的收入状况、生存状态再次引发业内关注。近年来,受互联网和移动智能 ...
内容:

 

  关键词:媒体人 生存困境 突围

  前段时间,微信公众号“媒记”发起“亲爱的媒体人,你是否还在为钱发愁?”微互动活动,让媒体人的收入状况、生存状态再次引发业内关注。近年来,受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以电视、广播和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发展中遭受重创,特别是报纸收入连年下跌、广告发行加速下滑,让“纸媒将死”的论调甚嚣尘上。骨感的现实倒逼各大报业集团开始转型,谋求发展。与报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报纸从业者在寒冬之际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

  光鲜不再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现今媒体格局下,传统媒体人的日子并不好过。网络、移动智能终端以其随时随地、快捷检索等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传统媒体原有市场份额被新兴媒体挤压,原有广告资源向新兴媒体分流,让传统媒体“内容—读者—广告”这一传统经营模式备受考验。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少报纸将生存的红利空间寄希望于裁员:湖北楚天都市报裁员70人;陕西华商传媒集团下属的华商报、新文化报、华商晨报纷纷裁员……表面来看,裁员缩减了媒体支出,降低了成本,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纸媒的生存困境,治标不治本,无异于饮鸩止渴。

  除了被动裁员,传统媒体人主动出走的也不在少数。《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等许多知名媒体人在2015年告别老东家,谋求新发展。据报道,南方报业集团仅2014年就有202名集团聘员工离职,2012年至2014年总计离职员工519人,其中采编人员占绝大多数。离职的原因不外乎两点,要么薪水不留人,要么平台不留人。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往日的光环已然被新兴媒体冲淡。因为除了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之外,媒体人还需要生存空间和展示舞台。

  从微观层面来看,传统媒体人的生存状况也没有网上盛传的那么光鲜。由“媒记”微互动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平面媒体记者月入过万的可谓凤毛麟角。众所周知,记者的收入直接与发稿质量、数量相关,想有体面工资收入的前提是多采写高质量新闻稿件,并且还得能见报。但就一家报社来说,首席记者、首席编辑们毕竟少之又少。

  去年8月天津港大爆炸事件后,一篇《离天津爆炸现场最近的记者 本月工资可能就2000》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中说根据该记者所供职单位的考核制度,他必须每月至少获评3个二等好稿(奖励50分),并且原始分达到300分以上,才能完成考核任务。就他在天津的工作成果来说,他只拿到了3个二等好稿,总计获奖150分,再加上不超过150分的版面评分,如此算来,他很难达到300分以上这一月度考核任务的条件。这意味着,这位用生命采访的新闻老兵,接下来10天不能继续出产作品的话,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月工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媒体人仅靠“铁肩担道义”的职业理想来支撑自己继续坚守岗位,似乎太过理想。理想的热情褪去,骨感的现实袭来,媒体人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生存不易

  事物发展变化总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时下,纸媒人之所以面临生存的严峻态势,从内外因来看,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是时代变迁大势所趋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通信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载体和信息传播格局的多元化。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方面优势明显,完胜传统技术支撑下的纸质媒体。特别是数字化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让信息的复制和零门槛传播成为可能,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纸媒作为舆论主阵地的地位。放眼国外,众多传媒巨头在新兴科技影响下,放弃纸质版,着力打造数字报。这些现实昭示着,由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支撑的新兴媒体也许会在未来某个时段取代传统媒体。

  二是媒体融合步履维艰

  在严酷的现实下,纸媒并不甘心坐以待毙。一些报社开始积极实践,寻找出路,而且顶层设计也给出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此全国报业都启动了融合与转型步伐。但融合发展没有先例可循,目前大多报社的融合实践是建立新闻网站、上马“两微一端”、打造新媒体平台等。就现实来看,这些做法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一时之间还没有找到成熟的赢利模式,除了几家实力雄厚的媒体,大多数报社都在咬牙坚持着,期待早一天出现赢利点。与此同时,传统体制对于新兴业态的束缚也是有目共睹。在体制的制约下,报业无法在全局层面进行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人才流动配置,这使得个体具有的创造活力、创新能力不能被充分激发,再加上整个行业的信心不足,难免出现媒体人离职潮。

  三是个体能力有待提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个体能力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时,淘汰就成为必然。

  新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下,一名合格的媒体人必须是个“全才”,不仅要会采访、能写稿子,会摄影、摄像,会录视频并剪辑编辑,有图片处理能力,最好还要精通一两门外语,颜值高更是锦上添花。当一个行业对人才要求如此之高,薪酬又“矮人三分”时,能不“门前冷落鞍马稀”吗?

  这是一个新旧媒体碰撞与博弈的时代,时代赋予了人们更多的个性化。能力全面的媒体人主动出走,要么入驻新媒体,要么自己做老板;与之相反,技能单一没有专长的传统媒体人,幸运的继续留守,不幸的只能被裁员。要想避免,就只有提高自身能力这一条道路。

  何去何从

  面对新媒体冲击、行业发展困境、主流话语地位边缘化等问题,传统报业该从哪些方面突围,传统报人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曾经的理想和情怀该往何处去?

  顺势而为助力融合

  我们已经进入由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互联网时代,新传播格局下的信息生产者必须适应潮流变化,才能在历史的潮流中顺水行舟。

  传统媒体僵化的管理体制是适应旧有单向传播模式的产物,这种体制显然与网络传播环境下平等、互动、裂变的传播模式相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已无法应对新传播环境下媒体的融合与转型。

  反观已成气候的新媒体,大都采取扁平化管理、商业化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也充分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和潜能。因此,传统媒体应当认真思考如何适应传播潮流,在体制机制上为融合发展扫清障碍。

  激发活力创新创业

  在传统媒体发展遇到困境时,恰逢中央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给予具体的政策指导和扶持。在这样的氛围中,传统媒体人更应该响应号召,结合单位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内部或外部主动创业。这既可以改变自身的被动地位,也许还能够在一定层面上扭转报社的不利局面。

  媒体单位也应当尽力保护和激发员工创新创业的火花,出台一些与之相配套的改革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真正大力度地支持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

  业精于勤主动作为

  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模糊了报纸、电视、广播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新兴媒体可以综合承载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智能化的加入更是赋予媒体以无限想像的空间。

  这就要求传媒从业者打破原有工作框架,不仅要学习传统媒体既有的传播技能,更要积极学习运营新兴媒体所需的技能,在研究探讨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同时,努力吸收大数据挖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使自己成为适应传媒融合发展要求的全能型人才。唯有如此,才不会被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所淹没。

  在新技术新业态新人才的共同支撑下,“报”一定会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呈现,而不再是单一的“报纸”。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历史潮流中,不忘初心,顺势而为。

 

 

最新 . . .

· 《金华日报》《金华晚报》同时调整版面
· 毛泽东与《红色中华》报
· 楚天都市报全媒体平台更名为“极目新闻
· 抗疫战场,党报人在坚守
·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发布
· 报纸如何迎接“直播时代”新浪潮
· 传统品牌何以历久弥新
· 《长江日报》坚持开门办报 聚起"编外"
· 《湖北日报》战“疫”报纸入藏国家博物
· 活跃在党报上的通讯员
· 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科学守门人”
· 《财经》年会在京举行
· 第九届人文社科集刊年会聚焦高质量发展
· “开门办报”之新解
· 《飞天》庆祝创刊70周年
·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上线北京日报客户端
· 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年会在湘召开
· 国内新闻纸市场明年或迎新挑战
· 四十五篇(组)文章入选第四届“期刊主
· 论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理念的三个转变

相关 . . .

· 企业内刊如何激发员工写稿热情的方略
· 浅谈企业报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 企业报版面策划之我见
· 浅谈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
·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认知中的责任
· 内刊:约稿的技巧
· 企业文化:为中广核集团扬帆远行导航
· 企业内刊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 内刊:怎样发现新闻 怎样表现新闻
· 内刊的跨企业合作之道
· 内刊的跨企业合作之道
· 发挥企业内刊的特殊作用
· 企业报“三忌”
· 怎样办好企业报
· 如何让内刊更有影响力
· 传媒业发展新趋势
· 如何办好外向和内外兼顾的内刊
· 报小天地宽——关于区县报的几点思考
· 企业传媒功不可没
· 加强科技信息传播 办出单位内部报刊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