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刊研究室首页 >> 内刊建设 >>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2016年06月  作者:王亚隽  来源:今传媒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关键词:《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想象共同体   一、民主主义中国:《新华日报》想象的共同体   共产党在探索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路途中,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新中国政治、经 ...
内容:

 

  关键词:《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想象共同体

  一、民主主义中国:《新华日报》想象的共同体

  共产党在探索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路途中,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新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要求国家主权与人民主权的统一,动员社会建立起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关系,而且力图将其付诸实践,以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经济关系,进而改变旧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

  1.抗日建国,国家主权需与人民主权统一

  《新华日报》认为,是新三民主义共和国,并不是共产主义,虽然《新华日报》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更好的制度,并且这种制度在苏联早已实行了,但在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实行的条件,而新三民主义共和国则必须是建立在民治基础之上的,国内人民不分阶级、男女、民族、信仰与文化程度,都有平等的政治地位,都享受选举与被选举权,以及其他民主权利。全国要有人民普选的国会与地方议会,而这样一个民主制度,既不是专职的,半封建的中国,也不是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新华日报》连续发表了大量文章要求改革政治制度,提倡宪政。1939年9月22日社论《召集国民大会与实施宪政的先决条件》中,《新华日报》指出实施宪政必须拥有所有政党政治地位一律平等、言论自由、任人唯才、宪法问题公开讨论等四个主要条件。1944年2月2日,《新华日报》社论《论选举权》中,提出著名的四权论,在选举权之外,还应加上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三个权。1942年2月15日,《新华日报》曾发表社论《共产党对宗教的态度》,阐明共产党对宗教的看法,提倡宗教自由。在1944年关于宪草中有关人民身体自由的条文讨论,《新华日报》提出了保障人民身体自由的主张。在宪法上规定人民享有各项自由权利的事上,《新华日报》认为,不如来点实际的更靠谱。1944年1月2日元旦刚过,《新华日报》即发表社论《扩大民主运动》,提出宪法并不等于宪政的观点,《新华日报》认为中国应该实现一个“新的三民主义的宪政”,所谓实现,应该是表现在事实上,行动上,而不是表现在文字上,口头上。

  2.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提倡发展民族工商业

  早在抗战之前,中国共产党就曾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并创造条件,发展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的政治。抗日战争之后,中国革命历经了重要转折,中共面对根据地的现实环境,在领导经济变革与经济建设上,开展了一系列革命。这些都根植于实践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1940年《新华日报》在《经济建设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中首先提出“经济建设的本身是一个政治动员,是一个政治问题”,要做到人民的生活真正能改善,就必须减轻他们的负担和增加他们的收入。1944年11月27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发展工业须先实现民主》,提出现代民主与现代工业,本是一对双生子。1943年《新华日报》发表《发展产业的关键》一文,提出“把握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发展经济。中国作为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华日报》认为不能因此便主张“以农立国”,不能主张中国将来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新华日报》提出经济工业化必须与农业作适当的配合,为了抗战,必须建立坚强的国防工业,但同时必须注意到民生问题。在利用外资问题上,《新华日报》认为为了利用外资,必须奖励外人对华投资。这些言论都反应出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思想。

  二、民主、法治中国:《大公报》想象的共同体

  《大公报》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人士在探索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路途中,动员大家建立起一个自由民主的法治社会,以政治上的自由与法治,实现经济上的复兴与繁荣。

  1.自由、民主之政治理想

  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续刊第一天,即刊登张季鸾以记者为笔名写的《本社同仁之志趣》,这是第一篇论述办报思想的文章,在文章中,张季鸾提出自由主义的“八字篇言”,即“四不(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主义”办报方针,其中“不党”奠定了《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基石,也是《大公报》自由主义办报理念的提炼和概括。抗战时期,《大公报》延续着这一方针,监督国民政府,坚定不移要求宪政,追求言论自由,要求保障民权。

  《大公报》提倡在抗战时期应该努力促进宪政的实施,并多方培养民主的风气,民主的宪政的两大基础,就是“法治与舆论”,在选举权方面,《大公报》主张的是“有限选举权”,1937年7月4日,《大公报》发表了胡适的星期论文《我们能行的宪政与宪法》,提倡宪政应在实地参加中获取经验,并主张先从有限制的选举权下手,从受过小学教育一年以上的公民下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大公报》发表社论《如何达到清明政治?》,指出在现在我们到了这民族存亡的决定阶段,要粉碎暴敌的政治攻势,唯有健全自己的政治,使才智有为刚直清廉之士,都能施展所长,各得其位。1942年又发表《战后建设无取“乌托邦”》,表明“我们当前必须努力作战,以争取军事的最后胜利”的立场。同年,在《改良司法刍议》中,指出“造就司法人才”的途径,将现在公私立大学法科,并开办法官养成班,法科添设比较法律、例案研究、假法庭、法律道德诸科目。

  2.呼吁民主法治轨道内的经济建设

  《大公报》在国民政府改革中向来主张“七分经济三分文化”,针对抗战时期经济乱像,《大公报》提出了工业化的主张,对外收回关税自主权,对内则节省国家财力,一方面保护私人事业,另一方面奖励并保护国人投资,对于国内紧张的劳资关系,制定工业计划,同时提出反对工人罢工、怠工等对抗资方行为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中,核心就是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方面。并且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民生。1943年《大公报》在《如何经济化》一文中提出中国能否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能否真正摆脱次殖民地的地位,问题的焦点在于工业化。战后的工业建设,《大公报》提出也要与农业政策相辅相行,不仅战后必须提高农业技术,增加粮食生产,还应提高技术减少农业劳动力,使之转入工业部门。在国防建设上,《大公报》认为不能仅仅偏重国防,应该建立国防与民生相统一的经济政策。健全中央计划机关,《大公报》认为一个真正的计划机关,必须与各个企业发生密切的关系,并且二者应当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计划系统”,使每个企业不独是一个经营机关,而且同时也是一个计划机关。为了实施这样的“计划经济”,《大公报》认为必须有健全的统制机关,中央计划机关对于各种企业计划的进行状况必须彻底的认识,并随时给以严格的监督。由此,国家将建立起“由政府统筹”的经济体系。

  三、三民主义中国:《中央日报》想象的共同体

  在抗战的大潮中,国民党承袭了孙中山的思想,为实现“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统一中华民族为三民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建国,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

  《中央日报》在抗战初期,提倡军政与训政并行,设立国民参政会,实行地方自治。《中央日报》认为,中国的宪法,当然要推临时约法是鼻祖,讲法律,训政时期约法是“国家最高的宪典”,比起共产党处处要求实施“民治”的政治构建不同,国民党主张实施民主集权政治,由党来“领导”民众实现民主,强调纪律,强调计划。《中日日报》曾于1940年发表社论《什么是民主政治的精神?》中指出,“民主政治至少有两种特征”,第一,参加竞选的各党尽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他们不同的政纲,无不相同的以民族国家的利益休戚为立场;第二,无论竞选时如何激烈,结果一旦公布了,民意揭晓之后,少数的失败党一定掬诚地祝贺对方的胜利,乃至表示衷心拥戴众望所归的领袖,没有这两种认识得基础,什么“民主”都是空谈。这种民主显然是集中型的。《中央日报》提出理想中的言论自由,是大同范围内的言论自由,报人乃至一般国民的言论,消极方面要守法令的范围,积极方面要受三民主义的指导。《中央日报》定义“大异的言论”为“破坏抗战妨碍建国的言论,必定是有害于国家民族独立自主的言论”,具体就是第一,中国人而不自觉其为中国人,第二,中国人而不自觉其在中国,第三,中国人而不自觉其在抗战之中,第四,中国人而不自觉其在建国之初。但是这种主张也有一定局限性,因为这些定义的界限都是很模糊的,国民党后续也并没有解释清楚。

  2.重视战时民族经济建设,建立统制经济体制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为动员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抗战,在1939年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正式宣布实行统制经济,调节物质生产消费,标志着统制经济政策全面确立。

  在1941年7月11日社论《抗战四年来的建国工作》中,《中央日报》总结到,抗战四年来,农合社组织在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抗战时期,受外来侵略的影响,民族经济受到极大冲击,经济结构调整,并出于战争的需要,《中央日报》提出今后国民的经济建设,应以发达工业经济为基础,准备实施实业计划。自此开始,《中央日报》发表了《战后工业建设与外资》《战后工业建设与金融政策》《工业化的基本条件》等一系列关于战后工业建国的社论,都围绕着战后工业建设的问题进行讨论。1940年,《中央日报》就提出中国的计划经济,即不能是资本主义,也不能实行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而应该是“三民主义式的计划经济”,是建筑在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国家经济事业的几个大原则之上,容许私人资本的存在。1943年《中央日报》在《经济计划与经济自由》中提出中国的经济计划,不属自由主义的范畴,亦不可与干涉主义混为一谈,人民的经济自由,在国家的经济计划之内,不独可以存在,并且可以有其充分的发展。

 

 

最新 . . .

· 《金华日报》《金华晚报》同时调整版面
· 毛泽东与《红色中华》报
· 楚天都市报全媒体平台更名为“极目新闻
· 抗疫战场,党报人在坚守
·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发布
· 报纸如何迎接“直播时代”新浪潮
· 传统品牌何以历久弥新
· 《长江日报》坚持开门办报 聚起"编外"
· 《湖北日报》战“疫”报纸入藏国家博物
· 活跃在党报上的通讯员
· 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科学守门人”
· 《财经》年会在京举行
· 第九届人文社科集刊年会聚焦高质量发展
· “开门办报”之新解
· 《飞天》庆祝创刊70周年
·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上线北京日报客户端
· 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年会在湘召开
· 国内新闻纸市场明年或迎新挑战
· 四十五篇(组)文章入选第四届“期刊主
· 论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理念的三个转变

相关 . . .

· 企业内刊如何激发员工写稿热情的方略
· 浅谈企业报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 企业报版面策划之我见
· 浅谈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
·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认知中的责任
· 内刊:约稿的技巧
· 企业文化:为中广核集团扬帆远行导航
· 企业内刊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 内刊:怎样发现新闻 怎样表现新闻
· 内刊的跨企业合作之道
· 内刊的跨企业合作之道
· 发挥企业内刊的特殊作用
· 企业报“三忌”
· 怎样办好企业报
· 如何让内刊更有影响力
· 传媒业发展新趋势
· 如何办好外向和内外兼顾的内刊
· 报小天地宽——关于区县报的几点思考
· 企业传媒功不可没
· 加强科技信息传播 办出单位内部报刊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