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媒体人才队伍的探索与实践2016年06月 作者:周成华 来源:青年记者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队伍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广报集团”)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建设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 ...
内容: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队伍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广报集团”)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建设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激活促进现有人才队伍转型发展 广报集团很早就已经“触网”。 1995年,《广州日报》电子版在国内地方新闻媒体中率先上网,1999年创办的大洋网是首批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有新闻刊载资质的新闻网站,并在全国率先推出网络数字报纸。2007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滚动新闻部,实现24小时全天候跨媒体传播。为扎实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集团在2013年制定的全媒体发展规划中提出在集团层面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探索建立适应新媒体发展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2014年底,成立“中央厨房式”的集团中央编辑部。2015年底,集团出台媒体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对培养新型媒体人才队伍进行详细规划。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和规划,促进集团人才队伍建设向全媒体方向渐进式转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报集团便制定了“人才引进十年规划”,随后又实施了“跨世纪人才战略”。以高校招聘为主,社会招聘为辅,积极引进了大批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和有经验的媒体人才。经过20年的人才积累和储备,广报集团建立了涵盖采编、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人才队伍,并呈现名校毕业生多、年轻人多、复合人才多的特色优势。 2012年6月,广报集团实现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广告、印务、发行等经营人才队伍整体划入上市公司粤传媒。除去这部分人才队伍外,目前集团管理部门和广州日报采编部门总人数662人,其中采编人员占比71%,技术人员占比4%,行政管理人员占比15%。从年龄层次看,员工队伍中35岁以下占比38%,36~45岁占比39%,46~55岁占比20%,56岁以上占比4%。采编部门平均年龄37.2岁,管理部门平均年龄42.1岁。从学历结构来看,员工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比26%,大学本科学历占比52%,大专学历占比14%,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8.8%。从职称分布来看,员工队伍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比6%,中级职称占比17%。总体来看,集团人才储备充足,人才队伍年轻,素质和能力较强,呈现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复合型的趋势。集团不仅在内容生产、活动策划、媒体管理等传统业务方面有优势,而且由于较早涉足媒体融合发展,人才队伍也具有一定的跨媒体的实践和开拓能力。人才优势已成为集团的核心优势。 与此同时,广报集团努力探索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考核方式,不断激活传统媒体人才队伍开展全媒体采编工作的能力。近年来,不断加大全媒体采编系列培训力度,提升采编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尤其是提升新媒体采编能力。2013年实施采编专业人员职业晋升工作,从实习编辑记者到首席编辑记者,每两年评选一次,为集团采编人员开辟了成才通道,促进了优秀人才成长。此外,建立健全全媒体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采编人员从向“平媒”供稿转变为向“平台”供稿。将原来较为单一的纸媒考核办法升级为“纸媒+新媒体”的全媒体考核办法,鼓励采编人员同时向纸媒、新媒体供稿。同时,为鼓励技术创新和观念变革,集团还设立“新媒体创新奖”,对积极参与、探索新媒体工作的团队、员工进行奖励。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 近年来,随着全媒体的发展和媒体融合趋势的加深,媒体人才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不久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讲传统媒体人与新媒体人互相瞧不起。在传统媒体人眼中,新媒体不是媒体,不是正规军,是散兵游勇;而在新媒体人眼中,传统媒体代表保守、体制内和落后生产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报业集团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压力和新的问题。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行业对传媒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纷纷不吝重金从传统媒体抢夺人才。以至于有业内人士感叹:传统媒体成为了BAT的“黄埔军校”,相当一批传统媒体的采编人才在工作几年、业务成熟之后,随即被互联网企业挖走。 其次,传统媒体的平台、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对新媒体相关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近几年,传统报业集团的媒体融合迫切需要引进新媒体产品策划人员、技术开发人员、设计人员等,但在招聘时经常碰到不易招到合适人选的局面。 再次,传统媒体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难度不断增大。与新媒体巨头如腾讯、百度等相比,传统媒体受到盈利能力和薪酬制度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和过去相比,近年来应聘传统媒体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有减少的趋势。 广报集团新媒体发展和新媒体人才储备虽然起步比较早,但也面临着新媒体人才数量和质量与媒体融合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在人才结构方面也存在报纸等传统业务人才偏多,新媒体等业务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全媒体人才偏少的情况。目前广州日报从事新媒体采编的人员已有60多人,占采编人员总数的1/8,但熟悉新媒体信息传播特性的跨媒体新闻采编人才,新媒体产品规划、策划经营人才,具有实际新媒体运作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新媒体技术开发及系统维护人才,新媒体设计和音视频制作人才等仍供不应求。这些人才有一部分可通过内部人员转型来培养,但绝大多数需要从外部引进。 近年来招聘工作和新进员工的分析评价 近年来,广报集团在全国各大知名高校招收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应届毕业生。这些85后甚至90后大学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具有“互联网原住民”的先天敏锐触觉,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跟上了报业转型的步伐。他们一方面通过采编实践逐渐培养了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另一方面也因熟悉新媒体平台和网络传播的特性,逐渐参与运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驾轻就熟地撰写轻松、有趣、卖萌的网文,还参与拍摄、制作、主持音视频节目,开发移动互联网轻应用,推出新的内容产品。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以下三个现象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大学毕业生中应聘传统媒体行业的人数总量减少,男女比例失衡。仅以2016年为例,应聘广报集团的大学生中70%为女生,30%为男生。 二是全媒体采编、运营要求文理皆通、知识结构复合的优秀人才,但近年通过招聘进入集团的大多是偏文科背景的大学生,写作能力较强,但营销策划、数据分析、信息搜索及编程等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能力欠缺。 三是离职人员逐渐年轻化。广州日报近年来离职率一直较低,但去年以来工作5年以下和35岁以下人员在离职人群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我们深知,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需要一大批全媒体人才去推动。为了配合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广报集团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结构化调整,努力培养打造一流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队伍。集团在2016年启动的高校校园招聘,就公布了大批与新媒体有关的岗位:新媒体采编、音视频编辑、互联网美工设计、系统架构师、前端开发工程师、平台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这些招聘职位大多是前几年少有的。 随着传统媒体的进一步转型和发展,广报集团将会招募更多新媒体人才,建立专业的新媒体采编、技术、运营团队,推出更多新媒体产品。我们相信,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在报业集团的全媒体事业版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将人才优势打造成集团的优势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全媒体型、专家型人才。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的新趋势下,报业集团要转型发展,根本途径还在于培养全媒体型、专家型人才队伍。根据媒体行业发展趋势、集团发展目标和行业人才需求,集团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批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业态、熟悉媒体生产经营的优秀人才队伍。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考核、激励等机制,努力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保持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强化互联网思维,以全媒体人才发展战略抢占媒体融合发展制高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全媒体时代特点的人才引入、使用机制,培养集团急需的全媒体采编、技术和经营人才。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向全媒体人才倾斜,通过优化完善考核办法、培训机制,留住现有采编、经营团队;通过多层次的人才招聘,引进比较紧缺的全媒体人才、复合型传媒人才。 其次,通过发展新媒体项目,促进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集团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新媒体发展。如通过推出“广州参考”“南风窗传媒智库”“微社区e家通”“地铁+”“广报汇”等多款新媒体拳头产品,吸引高素质的全媒体人才加盟,以项目吸引人,以事业留住人。探索设立集团内部孵化资金,开展新媒体创新奖活动,鼓励员工创新创业,提供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 再次,创新人才测评体系,促进全媒体人才成长。对加强传统报业采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对新媒体新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多媒体融合型人才、音视频制作人才等媒体融合发展比较紧缺人才的培养使用,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当前,要切实加强全媒体人才的测评考核体系,帮助全媒体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通过调整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支持人才多作贡献,多出成果。同时,不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满足人才职业发展与个人实现的需要,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 (作者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