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刊研究室首页 >> 内刊建设 >> 报纸未来:适应特殊场景

报纸未来:适应特殊场景

2016年07月  作者:陈国权  来源:青年记者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报纸是否会消亡?学界与业界已经探讨很多,就如同当时人们探讨广播是否会消亡一样。但广播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适应了堵车的场景而重焕生机,现如今的广播是成本“最小”、收益“很大”的媒介形态 ...
内容:

 

  报纸是否会消亡?学界与业界已经探讨很多,就如同当时人们探讨广播是否会消亡一样。但广播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适应了堵车的场景而重焕生机,现如今的广播是成本“最小”、收益“很大”的媒介形态,这是否能给报纸的发展以启发与思考?

  两个“场景”的区别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传播学家约书亚·梅罗维茨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以及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剧场理论,对媒介特征与日常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着重于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罗维茨认为,由于地域差异被分隔到不同场景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社会身份,加之获取信息能力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社会群体,电子媒介营造了共同的信息环境,通过融合传统的生活场景,给大众提供了相对平等的信息接触机会。

  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其所著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认为:用户场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未来竞争的核心是场景。将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五个要素看成是场景时代的“五大技术力量”。并进一步地认为,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

  这两者提出的都是“场景”,但两者的内涵有所不同,梅罗维茨提出的“场景”更多是指行为情景或心理氛围,从其书名即可看出,其着重的正是媒介对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而本文所探讨的“场景”是媒介如何适配场景,发挥场景对于媒介的最大价值。后者的“场景”更偏向于空间环境,着重于社会行为对于媒介的影响。因此,本文借用的是《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的“场景”的含义,即“社会行为对于媒介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报纸的最大冲击:场景

  今天,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并对报纸造成巨大冲击。

  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最大价值在于场景价值,不同的场景适用不同的媒介形态。报纸是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移动媒体,便携移动是报纸作为媒介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便是广播。广播与报纸一样,适应的都是不同的接收场景,满足不同场景的信息接收需求。在前移动互联时代,除了书籍,很少有其他的媒介能提供这样的场景服务。这也是这些年来,在电视以及PC互联网的冲击下,报纸仍然保持强势发展的主要原因。电视的价值在于固定场景、PC互联网也是如此。

  但是,移动互联时代对报纸的场景价值造成很大冲击。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移动互联网对于报纸的最大冲击在于对于传统媒体场景价值的消解,一些场景的价值被移动互联网所替代,比如乘坐地铁、公交等,这些场景本来都应该是报纸的地盘。2014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联合腾讯“企鹅智酷”对移动媒体用户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从新闻阅读、社交、娱乐三个方面来看,除了“休息或闲瑕”这个重要的场景外,卫生间和床上已经成为移动传播尤为重要的场景。过去,卫生间和床上这样的空间只属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现在已经被移动终端占据。这就是为什么在PC互联网时代,报纸还感受不到多大的压力,而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这几年,报纸营收会出现“断崖式下滑”的原因,大部分报纸的场景价值都被移动互联网消解。

  移动互联网现在唯一不能涉及的场景是伴随接收信息,比如驾驶员开车时的伴随收听,只有广播才能够满足,这是在移动互联一统天下的时代,广播仍然具有独特魅力的核心原因。

  广播是如何重塑优势的

  考察广播的转型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广播重塑媒介优势的核心在于对独特场景价值的坚守。广播是单一的声音媒介,听众只需要听就可以了,并不影响听众同时进行其他活动,这就是广播的媒介伴随性特征,相比之下,其他的媒介形态都需要感官的专注,看报纸和杂志、看电视、上网、看手机,都是如此。伴随性,是广播不同于其他媒介形态的独特优势。

  曾经,广播是人们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渠道,但是,在电视的冲击下,广播听众锐减,影响力下滑,发展面临着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重塑媒介优势。

  1.由综合频率分化为专业频率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需求凸显。1993年1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播音乐广播,专业音乐台给听众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调频广播如音响般的收听效果极大地刺激了听众的耳朵。当时,北京音乐广播创办了一档名为《幸运之声》的节目,每天中午播出,这个热线电话参与节目甚至一度造成北京电话局512局和515局每天中午时段的瘫痪。1992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以专业化为目标,进行系列台建设,先后建立了新闻广播、音乐广播、儿童广播、交通广播、文艺广播、教育广播和生活广播等专业台。

  2.寻找到广播的独特场景价值

  通过频道专业化,从广播中分化出来的交通广播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汽车社会的到来而兴起。交通广播过去主要定位于为出租车司机服务,随着汽车社会到来,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各大城市堵车现象加重,仅路况播报一项就把收听者紧紧锁定。2002年,北京交通广播把直播间开进北京市交管局指挥中心,同时还有200人的信息员队伍,发布的路况信息及时权威,每天可以收到热心听众上万条短信。2000年起,北京交通广播的广告收入超过音乐广播,接过音乐广播的接力棒,成为电台创收的顶梁柱。

  寻找报纸未来的场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兰教授认为,未来的终端将更为多元,它们可以针对各种不同场景下用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体验。对于报纸而言,所力争的应该是这种多元场景中的一元。而实际上,现在留给报纸的场景已经不多,排队等待间隙、卫生间、床上、客厅都成为移动互联的场景,大部分碎片场景都被移动互联媒体占用。报纸所能做的,有以下几方面:

  1.寻找其他媒介形态不能进入的场景

  比如疾驶的高铁列车由于速度太快,移动网络信号极差,为打发闲暇时间,除了预存的电影外,看书看报成为第一选择;飞机在高空飞行,信号全无,不允许打开手机、电脑等具有信号发射功能的设备,报刊、书籍成为必备选择。高铁由于铁道部准入的原因,目前只有《人民铁道》报社旗下的几本杂志偶尔能够看到,很少有其他报刊的身影。民航在这方面目前运作得已经比较成熟,《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以及航班出发地或目的地的都市报,是飞机上比较常见的报纸。但是,类似这样其他媒介形态不能进入的场景有限,不足以支撑未来报纸的发展。

  2.利用报纸优势营造适合自身的场景

  2000年,《朝日新闻》进行日本国民意识调查:10年后,你预计将用哪种媒体来获得新闻?愿意读报的只占16%。但是,2013年,读卖新闻社进行有关报纸的全国性调查:约86%的日本民众信赖报纸的报道,认为报纸在今后必不可少;高达89%的民众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原因在于纸质阅读对于眼睛的伤害远远小于电子阅读。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局长刘绍权认为:对于不同的阅读群体,纸媒仍将长期存在,比如从婴幼儿时期到高中生,阅读纸质媒体的需求仍将长期存在,从保护视力角度,家长、老师、社会、政府都在为保证孩子的纸质阅读努力。

  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报纸可以通过对孩子需求的满足来营造自己的独特场景。“小记者”在报社中的运作由来已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闻媒体的小记者事业逐步发展壮大,至今国内大多数报社都已经建立了小记者队伍。小记者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能给报纸带来多少营收,而是通过小记者的采访、写稿、发表文章,能够在小记者家庭及亲朋中营造一种“读报场景”。报纸通过组织活动、刊登习作等方式加强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关注;家长通过关注报纸、阅读报纸,并加入到报纸的活动中,形成较为稳定的认同,以及家庭客厅一起阅读报纸的场景。

  3.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形成“虚拟社群”, 构成独特的社群场景

  萧山日报小记者团自建新媒体,改造升级了自己的网站——萧报乐学网,把活动预告、报名、播报等搬到网上;申请建立了微信公众号“萧报小记者”和“PAT家长会”,信息反馈联系随时随地;对家长QQ群进行分组管理、专人维护。刚开始时,仅仅为了工作方便,而随后形成滚雪球效应,一些家长通过在各自的社区、朋友圈等转发,扩大了小记者活动的知晓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微信、网站这些新媒体,一些信息发布可以直接到达客户,增加了媒体接触客户的能力和黏合度。这些新媒体平台,不但具有广告价值,还成为销售产品的渠道。

  4.营造社交展示场景

  《永康日报》作为县市报,开办了“家园”专版,展示一个个家庭的家庭梦想、家庭故事、家族历史、成功失败,每期专版中的“家”字由家庭成员自己写,或由亲朋、老师书写,亲朋在祝贺区发布祝贺广告,成功营造出一种市民社交展示及收藏的场景。

 

 

最新 . . .

· 《金华日报》《金华晚报》同时调整版面
· 毛泽东与《红色中华》报
· 楚天都市报全媒体平台更名为“极目新闻
· 抗疫战场,党报人在坚守
·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发布
· 报纸如何迎接“直播时代”新浪潮
· 传统品牌何以历久弥新
· 《长江日报》坚持开门办报 聚起"编外"
· 《湖北日报》战“疫”报纸入藏国家博物
· 活跃在党报上的通讯员
· 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科学守门人”
· 《财经》年会在京举行
· 第九届人文社科集刊年会聚焦高质量发展
· “开门办报”之新解
· 《飞天》庆祝创刊70周年
·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上线北京日报客户端
· 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年会在湘召开
· 国内新闻纸市场明年或迎新挑战
· 四十五篇(组)文章入选第四届“期刊主
· 论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理念的三个转变

相关 . . .

· 企业内刊如何激发员工写稿热情的方略
· 浅谈企业报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 企业报版面策划之我见
· 浅谈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
·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认知中的责任
· 内刊:约稿的技巧
· 企业文化:为中广核集团扬帆远行导航
· 企业内刊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 内刊:怎样发现新闻 怎样表现新闻
· 内刊的跨企业合作之道
· 内刊的跨企业合作之道
· 发挥企业内刊的特殊作用
· 企业报“三忌”
· 怎样办好企业报
· 如何让内刊更有影响力
· 传媒业发展新趋势
· 如何办好外向和内外兼顾的内刊
· 报小天地宽——关于区县报的几点思考
· 企业传媒功不可没
· 加强科技信息传播 办出单位内部报刊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