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刊研究室首页 >> 内刊建设 >> 张坤:“如果不改革,我对不起中青报”

张坤:“如果不改革,我对不起中青报”

2017年08月  作者:章红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张坤   2017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周六、周日不再出版纸质报纸。   3月3日,中青报“融媒小厨”试运行于全国两会报道。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张坤 ...
内容:

 

  张坤

  2017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周六、周日不再出版纸质报纸。

  3月3日,中青报“融媒小厨”试运行于全国两会报道。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张坤近日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不能读懂青年、读懂时代,我们这些报人还有什么价值呢?”

  读懂青年、读懂时代,对于报人来说就是敢于到融合发展中“弄潮”。过去的近5年里,张坤和《中国青年报》一起在“弄潮”中成长。

  做报业改革实践者

  2016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发题为《初心不改 触手可及》的评论员文章。该文章称,中青报要努力成为向新媒体转型的先锋。从11月15日起,“冰点暖闻”客户端正式更名为“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升级改版上线。2017年起,《中国青年报》全新改版,周六、周日不再出版纸质报纸。

  放弃周末纸质报纸,将精力投放在新闻客户端上,让“读着中青报长大”的千万读者一时不解:“难道中青报要取消纸版吗?”

  “不会!”面对疑问,张坤说,“虽然中青报周六日不出版报纸,但是我们现在比过去要多忙一倍不止。我们现在是24小时出版中青报,凌晨一睁眼,中青报便进入工作状态。”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项重大改革。“我们的改革,就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一面坚持从严治报抓管理,一面坚持全媒体融合抓转型。”张坤表示。

  2014年,中青报提出“全媒体出发,中青报出品,24小时中青在线”。2015年,中青报提出在网报融合基础上,全面实现“移动化、交互化、思享化、交易化”。2016年,中青报从“24小时中青在线”向“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转型。2017年,中青报将报、网、“两微一端”全部打通,实现新媒体融合。

  近5年来,中青报媒体融合改革之路走得较为顺利,应该说与中青报社对全媒体融合转型流程管理、绩效考核、人力资源机制等方面积极改革创新不无关系。今年年底,中青报社除保留行政职级、业务职级两条线外,将打通全媒体晋升通道、经理人晋升通道两条线,最大限度地整合报社内部机制,实现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三部分机制一体化。

  “如果不改革,我对不起中青报。若干年后,中青报人会骂我的,必须坚持往前走。”张坤坚定地说。

  做媒体融合探索者

  今年3月3日,中青报“融媒小厨”在两会期间试运行的消息,引起报界关注。其间,最为热议的莫过于中青报借助“融媒小厨”,打破了该报过去10多年一以贯之的两会报道模式。

  比如,取消单一纸质“两会特刊”,网报互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比翼齐飞报两会;取消报纸为主的单一报道方式,结合视频直播等融媒体技术,对两会全方位、立体化报道;取消报社单设两会办公场地,实行全媒体网、报融合办公格局……

  对于这些“取消”,张坤更愿意用“告别”来表达。为了这一“告别”,张坤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

  早在2011年,时任中青报社常务副社长的张坤,以就业手机报为试点,与新媒体进行亲密接触。

  对此,张坤说:“‘融媒小厨’是中青报按照中央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在上级支持下自筹资金创设的符合中青报实际的转型升级模式。现在刚刚起步,在探索中发现了不少问题,离理想目标还有差距,需要向同行学习。”

  对于发现的问题,张坤并不回避。他说,如何让子报刊融入新媒体?如何按照分级传播制度,实现报社内部和外部的分享传播效果最大化?如何实现“部门主导,三端融合”,让各部门的每个项目乃至每个人都与“融媒小厨”接轨,而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单打独斗……

  张坤认为,媒体融合发展最难建设的是机制,最磨人的是流程,最紧俏的是渠道,最重要的是内容,最需要创新的是服务。

  做“两微一端”带头人

  在报界,对“两微一端”既写又编的老总中,张坤算一个。作为在中青报社成长起来的总编辑,张坤的新闻情怀时常体现在他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上。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8月9日,张坤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出《新闻战场就是冲锋号》一文。文中说:“在连夜出发赶往灾区救援的队伍中,除了党政各级干部、军人、专业救援机构等,还有我们新闻人风尘仆仆的身影,有中青报人‘新闻现场就是冲锋号’的职业状态和大爱情怀。”

  “报之道、报之魂,无形无声,当其附于‘纸’时,称之为‘报’,当其附于各类移动终端时,同样可称之为‘报’。”这就是张坤的融合理念。

  张坤是大V,他在腾讯的微博有着近200万的粉丝。自2016年10月1日在中青在线上开微信公众号起,张坤每天都有数千文字流向他微信公众号上的3个专栏。

  张坤说:“我是青年报的总编辑,我必须向青年靠拢。我连微博、微信都不会‘玩’,怎么推动媒体融合呢?”

  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九大的当下,张坤今天的坚持,也许为中青报明天成为新型主流青年全媒体平台提供了机遇。

 

 

 

最新 . . .

· 《金华日报》《金华晚报》同时调整版面
· 毛泽东与《红色中华》报
· 楚天都市报全媒体平台更名为“极目新闻
· 抗疫战场,党报人在坚守
·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发布
· 报纸如何迎接“直播时代”新浪潮
· 传统品牌何以历久弥新
· 《长江日报》坚持开门办报 聚起"编外"
· 《湖北日报》战“疫”报纸入藏国家博物
· 活跃在党报上的通讯员
· 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科学守门人”
· 《财经》年会在京举行
· 第九届人文社科集刊年会聚焦高质量发展
· “开门办报”之新解
· 《飞天》庆祝创刊70周年
·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上线北京日报客户端
· 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年会在湘召开
· 国内新闻纸市场明年或迎新挑战
· 四十五篇(组)文章入选第四届“期刊主
· 论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理念的三个转变

相关 . . .

· 企业内刊如何激发员工写稿热情的方略
· 浅谈企业报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 企业报版面策划之我见
· 浅谈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
·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认知中的责任
· 内刊:约稿的技巧
· 企业文化:为中广核集团扬帆远行导航
· 企业内刊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 内刊:怎样发现新闻 怎样表现新闻
· 内刊的跨企业合作之道
· 内刊的跨企业合作之道
· 发挥企业内刊的特殊作用
· 企业报“三忌”
· 怎样办好企业报
· 如何让内刊更有影响力
· 传媒业发展新趋势
· 如何办好外向和内外兼顾的内刊
· 报小天地宽——关于区县报的几点思考
· 企业传媒功不可没
· 加强科技信息传播 办出单位内部报刊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