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贵在“慢”中有“味”2017年11月 作者:孙昕晨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省察、审美、走心的冰雪之文醒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世相、温暖人心。“慢工”做出的“细活”,或可以让读者品咂其间,让人们在这块园地上流连忘返;或可以占领话语 ...
内容:
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省察、审美、走心的冰雪之文醒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世相、温暖人心。“慢工”做出的“细活”,或可以让读者品咂其间,让人们在这块园地上流连忘返;或可以占领话语的制高点,对某一话题有缜密、精准也令人回味恒久的表达。 一、用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副刊也可成报纸核心竞争力 做报纸副刊,是一项需要耐得住寂寞、甘心坐冷板凳的工作,特别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副刊编辑需要通过丰厚的阅读以及自己的写作实践,训练自己眼光,在众多的作品中千淘万漉,发现优秀的作品;同时,还需要积累作者人脉,形成编者、读者、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既要发掘新人,也要持续多年联系重点作者,特别是约稿于名家,编发名家名篇。在这方面,文汇报《笔会》副刊体现了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笔会》于1946年7月1日出版第一期,是全国现有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副刊之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报纸,《笔会》副刊多年来保持了一以贯之的品质,在社会观念变化、文化潮流多样化、各种时尚碎片纷呈的情况下,他们都以某种“不变”应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变”。《笔会》的这种“不变”,说到底就是一种“坚持”,一种“坚守”,一种建立在文化自觉、不断探索与创新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09年6月,文汇报在苏州组织的一次作者笔会上,就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副刊也可成报纸核心竞争力”。这种有胆识的认知与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志在打造“百年老店”的远见卓识。他们如是说,更付诸持久、坚定的实践。以坚持副刊品位、注重文化品质为例,《笔会》不重名头(名气),深爱良品(重品质),特别是在一干名家队伍里,能够不断发掘那些保持写作水准的名家之作,这是他们多年的探索与追求。(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大家都知道钱钟书、杨绛先生的个性,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风骨。笔者作为两位先生家乡无锡的媒体人,特别注意到一件事:杨绛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她在媒体发表的作品,基本都给了文汇报《笔会》副刊。这是为什么?我以为,是《笔会》副刊的品质和追求得到了先生的认可。杨绛先生去世后,文汇报《笔会》副刊主编周毅写了一篇文章《记杨绛先生与“笔会”的这十年》(2016年06月16日文汇报),记录了《笔会》编辑部与杨绛先生的交往、交流,也追忆了每一篇文章背后的故事。这些被岁月记载的文坛往事,亲切、温暖,蕴含着一位文化大家与一张有历史、有底蕴的报纸副刊的深情厚谊。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体现了杨绛先生的睿智、勇气、眼光,她是激流也是清流,是一条绵延的大河,也有水流潺湲的时刻;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个以市场消费位为主要评价尺度的年代,一张报纸副刊的文化守望与精神质地。 特别让读者难忘的是杨绛先生2011年7月17日百岁寿辰前,《笔会》刊发了杨绛先生与编辑的笔谈,一篇近万字的《坐在人生的边上》在《笔会》刊出后,深受读者的好评、热评。“这个对话中,杨绛先生对家庭,婚姻,教育,文学,翻译,自由与含忍,及当下百龄的人生,都有诚恳的表达。” 几年来,《坐在人生的边上》广为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句话——“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再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其实,这个访谈,更是一个百岁老人在人生的峰巅,坦然地与生命、与岁月、与所有有内心生活的读者对话。周毅在文章中介绍:在《杨绛全集》最后一卷的“大事记”中记载,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也拿着这张报纸上门去给先生贺寿,说“我一个字、一个字读过了”。是的,即便在微信畅行,阅读逐渐碎片化的今天,《笔会》与杨绛先生的这篇对话,还不断被转发,被提起,被引用。(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文汇报《笔会》副刊坚持用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近年来,他们探索开设了几个特色专版,其中“首席编辑专版”由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潘向黎主持,她多年的文学写作实践和丰厚学养以及她在文学圈的人脉,让这个专版的选题策划和稿源得到了保证。此外,“周末茶座”“记事”等专版,努力让静态的副刊,出现不同品类、风格多样的作品,以拓展内容的疆域,同时也增加阅读趣味,以期吸引有质量的读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6年7月,在《笔会》迎来它创刊70周年的时候,众多学者、作家都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说:“历史和传统,说起来都是大词,但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副刊身上,就鲜明生动起来。是几代人的努力——不仅是编者和作者,还有几代读者——成就了《笔会》的历史和传统。”(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对于副刊在一张报纸中的独特作用,作家冯骥才说,《笔会》副刊是文汇报的一个书房,“这书房不但是报纸的看点,还是报纸的气质与个性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家孙郁则认为,《笔会》副刊的文章继承了一种“多学识、有趣味”的传统,与流俗有一种距离,又观照现实社会,“在我心目中,中国的副刊,应当就是这个样子。” (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作者单位:无锡日报)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