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的“温度”可以慰藉人心2017年11月 作者:孙昕晨 来源:(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出发和到达中完成的。在出发和到达的过程中,人作为一种群居的动物,总是喜欢分享别人的生命经验,这种生命经验中包含人间的悲悯与暖意,包含生存的智慧,也包含了丰盈的审美旨趣。副刊 ...
内容:
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出发和到达中完成的。在出发和到达的过程中,人作为一种群居的动物,总是喜欢分享别人的生命经验,这种生命经验中包含人间的悲悯与暖意,包含生存的智慧,也包含了丰盈的审美旨趣。副刊作为读者的心灵家园,它的重要特质就是关注人,关注形形色色的人生,关注人世间有张力、有丰富意味的生存片段。生命的华彩或悲壮,人间的美意或苍凉,都是可以抵达人心,也可以启迪心智的。(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2017年1月21日,文汇报《笔会》刊出了一篇散文《送出一碗饺子》(作者:陈沐)。文章开篇引用了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一个故事。齐如山小时候去各家拜年,见到一位王老头脸上有泪痕,大家问他有什么事,老人大哭起来,说:“今天吃不起饺子,给小孩们熬了一锅粥,比平常之粥稠了一些,小孩们吃得高兴,说今天粥又稠又好吃。我对小孩们说,今天家家吃饺子,我们吃一顿稠的粥,就这样的高兴,心中觉得对不住小孩子们,一时难过,自己就哭了。”齐如山跑回家对母亲把此事述说了一回,母亲也洒了泪,让他收拾了一簸箕食材,给王老头送去。他送去之后,王老头一见又大哭起来。这时又有六七人也送了面菜等物来。 这个清朝年间的老故事有那个年代人间悲苦和淳朴乡风的氛围,但水饺只是个引子。作者说的是自己当下“送饺子”所面临的自我心理困境,以及此事折射的世态人心。(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因为参加一个培训班,有一些多余的餐券,作者便想和同事用餐券买成饺子,送给街头那些可能需要的弱势人群。可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要实践起来,也并不那么容易。一个障碍是,“我长期都生活在一种‘弱者’的自我想象之中,所以无力去关注那些更贫弱的人。尽管我们也明白,这世上肯定有比我们更可怜的人,但是现代社会的逻辑,就是‘你不应向下看,而应该向上看’”。不是吗,我们看到的宣传报道里到处是巨大的成功者,而我们自己才是弱者。另一个更大的障碍是,在今天,“行善”比“视而不见”需要付出更大的心理成本。“有位老师回忆小时候在外婆家,看到乞丐经过,外婆又没有余钱,于是就拉着他躲到窗户下。但在今天却是相反,当你想要帮助某个你认为可怜的对象时,才是一件需要躲避的事情。因为行善者可能会遇到各种提醒和质疑——‘给他钱做什么?他收入比你还高呢。’‘作秀?想当网红?’……”(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曾经有过那样的岁月,施者坦坦荡荡,不必担心自己的心意被恶意揣测;受者也简简单单,不需要处心积虑地设计高科技骗局、制造肢体的残疾。“那空气里泰然自若的气息,仿佛穿越了苍茫时空,召唤着我。”作者不禁感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隐疾”。 我们或许习惯了报纸副刊线性的、单向度的叙事,直接给出某个不需要思考的结论,但这样的文章,它对于阅读带来的内心冲击是我始料未及的,它所引发的思考也是更深层次的。这或许就是《笔会》的意义所在。 揭露黑煤窑、黑矿主的报道这些年以新闻的形式屡屡见诸报端,作为报纸副刊,《笔会》刊出的一篇《骡子的眼睛》(2015年3月10日,作者:王瑢),则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了山西偏远山区一个私人小煤窑里一群在井下拉煤的肮脏的骡子,记录了灭绝人性的矿主对动物极端残忍的虐待。文章强烈写实,非到现场亲历者,非有悲悯之心者不能写出。时隔一段时间后重读,仍然令人感到心颤、齿寒。(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沉淀,是一门艺术。善于沉淀岁月的回望、述说,关乎对社会的审察,关乎人心的净化,关乎对一切生命的关切。副刊作品对于岁月沉淀后的记录、省悟,对读者总有裨益,为此,副刊园地的耕耘者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荣光。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文化过度娱乐化思潮,面对很多报纸副刊纷纷改弦易辙、新媒体花样繁多、取悦读者赚取点击量的局面,《笔会》副刊保持了自己的定力,思考并传播着明辨是非的价值,因此,它也被国内学者誉为“斯文骨肉”“生命的助缘”。 (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作者单位:无锡日报)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