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报纸的魂?2017年11月 作者:邢志鸿 来源: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唐代诗人贺知章有一首名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作中,“乡音无改”和“鬓毛衰”的强烈对比,感动了千百年后的读者,证明一点:时光易逝 ...
内容:
唐代诗人贺知章有一首名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作中,“乡音无改”和“鬓毛衰”的强烈对比,感动了千百年后的读者,证明一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但游子对故土的依恋则是穿越古今、永恒不变的。 诗作承载乡情,报纸更是如此。据了解,张劲夫同志生前一定要看家乡的《肥东报》,现在老人家故去,家乡宣传部的同志还准时给他的老伴寄去《肥东晨刊》。远在北京的老人家就是从这一份薄薄的报纸中,了解家乡的变化,以解浓浓的思乡之情。 办报的人都知道一句名言:报纸,靠新闻吸引读者,靠副刊留住读者。这个副刊,讲的就是文化。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份高质量的报纸,最后传下来的不是新闻,而是历史,是文化。文化,是报纸的魂。有了这个魂,纸媒的生命就不会完结。 社区报“个头不大”,它能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文化呢?我们认为,它应该是浓浓的乡土文化,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为打造《派河晨刊》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开办《上派人家》专版,用家乡的语言文字来介绍上派河的万家灯火、市井百态,老读者宣守林赞曰:“真正具有贴近百姓的烟火气息”。我们在报纸上不时穿插介绍家乡的人文掌故和风土人情,激起80后、90后、00后热爱家乡厚重历史和悠久文化的感情;在各类副刊严重缩水的当下,我们还挤出副刊版面,并开辟《中学生》版,供孩子们发表习作,培养上派河未来的文化名人。 当然,最能体现这张报纸“乡土文学”身份的,还是我们开办的《古镇人文》专栏,该专栏以挖掘肥西本土文化为宗旨,不时刊发对肥西县文化名人的专访文章,如请佘林明谈《合肥西乡旧时的戏曲面孔》,请王贤友“派河岸边聊民歌”,等等。这些文化名人,对家乡的戏曲、民歌等民间文学情有独钟,了如指掌,信手拈来即成文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张报纸的文化品位。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中国民间普遍设有祠堂,在祠堂里,族人通过对祖先的敬仰和祭拜,体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民间法治”,维护一个家族乃至一方乡土的公序良俗。那么在当下,在倡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咱们的社区报是否也可以承担一点这样的功能呢?乡土历史、家族文明,都可以在社区报的版面上一一呈现,让社区居民精神生活有一个安顿之处。 (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作者为合肥晚报主任编辑、原《派河晨刊》主编)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