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 记录新闻的创举2018年10月 作者:慧文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从罗马帝国的公告石碑、汉代的木简绢帛,到飘散油墨清香的德国古登堡铅字印刷,乃至移动端的数字新闻报,报纸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刊载新闻、定期出版、公开发行”的核心特征始终未曾改变。从这 ... 关键字:报纸、新闻纸
内容:
从罗马帝国的公告石碑、汉代的木简绢帛,到飘散油墨清香的德国古登堡铅字印刷,乃至移动端的数字新闻报,报纸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刊载新闻、定期出版、公开发行”的核心特征始终未曾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报纸也将永不会消失。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中国 公元前60年,尤利乌斯·凯撒被选举为罗马共和国的执行官。第二年,他做了一项决定。凯撒命令将元老院和公共集会所作的议题都记录在案,刻在金属片或石板上,每日定时在罗马市民攒聚的广场上公布。凯撒将其称作“Acta Diurna”(拉丁语),翻译过来就是“每日纪闻”。 “每日纪闻”的内容既包括罗马法庭最新判决、元老院立法、执行官近期指令等官方部分,也囊括了罗马市民的出生、婚嫁以及讣告等私人内容,所以通常认为,凯撒的这个创举兼具了现代政府公报与大众新闻的某些功能,可以看作是西方报纸最早的雏形。 15年后,罗马共和时代结束,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开启了罗马帝国时期,但“每日纪闻”却保留了下来。此时这些印刻着每日纪要的石块在被广场公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被誊抄、翻译成不同版本,发布于罗马帝国统治下以地中海为核心的亚、欧、非的广袤区域;直到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每日纪闻”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凯撒在位时不仅关注“每日纪闻”的定时发布,还对展示时间以及撤下之后的保存安置做了详细安排,但历史学家们至今没有找到“每日纪闻”的实物残留,所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还得回到东方来看。 从汉初到清末,一种名为“邸报”的官方报纸一脉相承,从未终止发行。所谓“邸”,是各地方政府设立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在凯撒时代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汉朝初期,各郡设置在长安的“邸”中,有专人负责收集、传抄张贴于宫门前的朝政纪要和最新官旨,通过驿站传递给最终读者——太守来参阅,因此“邸报”又别称“邸抄”或“宫门抄”。 最早的“邸报”被抄写在竹简或绢帛之上,随着东汉造纸术的出现,易于携带、收藏的纤维纸成为书写材料。出土于清末敦煌、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进奏院状》(唐僖宗光启三年)就是在长约97厘米、宽约28厘米的坚韧纸张上,由左向右竖书了六十行。 这种手抄的传播方式从唐代起,萌芽出被木刻印刷取代的痕迹。唐玄宗开元年间,官府钦定发行的《开元杂报》采用的是木刻印刷术;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的印制已经开始使用活字排版技术。印刷术使其发行量跃增,发行流程也更为规范。唐宋时期,官报经过进奏院编拟再由枢密院审核“定本”后方可排印,再途经驿站传递全国各地;明朝时,设置了专门的通政司进行邸报编发;而清朝除了“邸报”,还有面向平民的“京报”,有专门的报房做内容编撰、发行和管理运营,初现现代报社的端倪。 但究其实质,汉代以后,“邸报”的发行机构都是中央政府,都以自上而下的教化为目的。 铅字印刷和城市兴起为报纸发展插上翅膀 在西欧世界,报纸的通名“Gazette”(格塞塔),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币。 16世纪中叶是航海大发现的时代。继罗马帝国分裂一千两百多年后,地中海又一次成为了世界中心。而地中海的中心——位于北端的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不仅占据着海上贸易的核心枢纽,穿梭其中的船只也带来了四面八方港口的消息。战争情势、城市动向、贸易价格、法庭判决、气象交通……对于商人们来说,凡此种种都必须加以关注,审时度势,以免错失商机。有威尼斯人专门收集、整理以上消息,以手抄报的形式在商人和贵族间贩卖。这种手抄报因为以一个威尼斯铜板(Gazette)即可购得,便被称为“Venice Gazette”,即“威尼斯公报”。“威尼斯公报”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但它背后的运作者们可以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记者。 因为需求量激增,威尼斯公报很快由手抄改为印刷,15世纪古登堡的金属铅字模版为这一刻已等待良久。纸张在等待字模,字模在等待油墨,而油墨,在等待它更多、更多的读者。 每个清晨来临之前,城市中的人们还在梦乡酣睡,报业集团的机器就开始轰鸣,源源不断吐出数以千万计的印刷报纸,打包、分装、投递到街区各个角落。当人们醒来时,早餐与报纸开启了他们的一天。在城市两端的人们生活迥然不同,但所持报纸的内容却分毫不差。 德国古登堡的铅字印刷,开启了一个时代,报纸上的消息得以批量印刷、毫无差别地传递到普罗大众手上。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报纸也在不断前进。1493年,罗马的第一份报纸报道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经历。当照相机的发明冲击了再现式绘画的存在意义时,英国的《每日镜报》首次在报纸上刊登照片以取代图画。一开始的报纸还谈不上每日或定期出版,只在有了大事件时才刊印。印刷技术的改进和16、17世纪资产阶级的兴起,为报纸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以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为代表的欧洲大城市,居民人数都在20万以上。每个人都对本国和外国的最新动向充满好奇,报纸是他们获取消息的最主要途径。搭载日渐成熟的邮政系统、借助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以及最重要的,凭借资产阶级在教会和王权抗争中逐渐加强的话语权,报纸的定期出版成为可能。1609年创刊的德国《艾维苏事务报》,以周报形式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1650年,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业的黄金时代 虽然我国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邸报”,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却是在清末以后。最早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建立报馆,刊发宣扬宗教内容的报纸刊物。19世纪末以后,中国人官办、民办的报纸开始萌芽,其中以维新变法派康有为、梁启超于1895年创办的《中外纪闻》(又名《万国公报》)最具影响力。 20世纪初的北京,报业的蓬勃发展与世界同步——有记载和原报可查的北京民间报房,就有“聚兴、聚升、合成、杜记、集文、同顺、天华、公兴、聚恒、洪兴、永兴、同文、信义、连升”等十几家。大的报馆都雇有自己的报夫,统一身着蓝布长衫、肩搭装有日报的蓝布长袋,穿梭在官府、钱庄,乃至普通百姓人家。除此以外,北京还有报馆一百多家,发行报纸总计超过三百种。1911年在北京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建立的报刊发行处,是我国最早负责各类报刊发行及物流的机构。 新文化运动思想点燃了报纸传播的火焰,《新青年》《国民》《每周评论》《京报》《新生活》这些耳熟能详的报刊深入人心,广受欢迎,据记载,光是《晨报》每期的发行量,就有一万多份。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由聂耳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卖报歌》,其中“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的歌词,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的读者从“小众”到“大众”的飞跃过程。报纸不再是名门贵族或上层商贾的读物,读者范围不断扩大,发行量也直线上升,从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上百万份。对于报纸来说,刊载新闻、定期出版、公开发行的三大特征补足了最后一环。大开传播时代,以低廉的成本面向最广泛民众的“公开发行”终于实现,现代报纸就此诞生。 “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还透露了另外一个信息:20世纪以后的报纸,并不靠卖报费来维持经营。低廉的价格为报纸尽可能多地争取到读者,读者越多,报纸的广告费就越多。 从19世纪末开始,报业的生产经营逐渐集中,财力雄厚的报业垄断集团诞生。1889年,美国人爱德华·斯克里普斯和密尔顿·麦克雷共同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报业集团,很快将这种象征报业繁荣的形式传到欧洲。在英国,《每日邮报》的创办者通过在各地买入、创办多家报纸创立了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报业集团,影响遍布全国。法国报业巨头埃尔桑报旗下四十多种报刊,发行量占了巴黎报业的47%;德国的十大报团占据全国报业发行量的55%;而在美国,1978年共有167个报业集团,拥有的1095家日报占据了日报发行总量的72%,《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更是报业中的大鳄。这些报业巨头除了发行报纸,还涉足图书出版、音乐、电影甚至有线电视等领域,报业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达到顶峰。 在20世纪中叶,报纸的收入有百分之八十都来自于广告。这意味着读者数量越多、发行量越大的报纸获得的广告费越多。同时,大报业公司规模巨大的印刷设备、可充分调配利用的记者资源,都为其以低成本占领市场助了一臂之力。 传统报纸开启手机版 2005年,具有原创报道、新闻聚合和博客评论功能的《赫芬顿邮报》上线,55岁的创始人赫芬顿称,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互联网报纸”。《赫芬顿邮报》成立后的第二年便获得了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两年之后又迎来另一笔巨额投资。由此,“第一份互联网报纸”招聘了更多的通讯员、程序员、多媒体团队,实现了线上内容24小时不间断更新。在2009年到2011年间,《赫芬顿邮报》在美国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底特律等地迅速设立新的地方站。 与此热火朝天景象相反的,是美国传统纸质报纸受到的冲击。2009年,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刊印刷版本。第二年,《西雅图邮报》挂牌出售,声称如无买主将就此停印,最终未寻到合适买家的它,黯然关闭了线下出版的部门,转为线上新闻网站。受到互联网浪潮冲击的报纸远不止这两家。报业巨头们纷纷裁员,从事新闻事业的人数也急剧下滑:“1990年美国约有455000人从事新闻业务,到2017年初仅剩下173900名,下降比例超过50%。” 曾经,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分散了报纸的一部分受众和广告利润。后来,网络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导致报纸等传统媒体再度面临新的竞争者。 有人认为,网络时代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使人们习惯以“碎片化”的方式获取信息,导致了传统纸质报纸的读者数量日渐萎缩。但也有人认为,报纸对于碎片化阅读并不陌生,传统报纸的一些版面、栏目,也可满足读者的碎片化阅读。手机资讯与纸质报纸的真正区别,在于阅读的形式,而报纸也同样能搭上互联网的信息快车——传统纸质报纸纷纷开通网络版和手机版。 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电子版开启了我国数字化报纸的序幕;1997年,《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上线;到1999年底,国内线上报纸数量已经超过一千家。多媒体数字报和互动多媒体网络报,既保持了传统纸质报纸吸引目光的版面格式,可以随意翻页;又在读者感兴趣的文章中插入扩展阅读链接,并运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和延伸新闻报道。2001年,《扬子晚报》打出了“扬子随身看”的招牌,是我国第一份手机报。2017年,我国网络新闻用户已达6.25亿,中国网民平均每天花在手机新闻资讯上的时间为67分钟。 竹简、绢帛、纸张、油墨机械乃至电子屏幕……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只要有新闻存在,报纸就永不会消失。 延伸阅读 新闻纸与报纸保存 历经6年,加拿大人查尔斯·费内蒂在1844年发明出一种以机械木料为材质的纸张,将其命名为新闻纸(Newsprint),又称白板纸。这种纸张轻薄而有韧性,能承受高速轮转机印刷强度,但同时又不易透光、油墨吸附性好,最重要的是——造价低廉,尤其适合报纸印刷业的大量用纸需求,因此一经发明就被加拿大的一家主流报纸所采用,后迅速推广开来。 新闻纸促进了报纸的传播,却为报纸的保存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普通人家看完报纸多会丢弃或回收,但对于报社和历史研究者来说,旧报纸却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藏。内容翔实、有连续性的报纸报道是编写“大事件”的必备材料。然而以机械木浆为原材料的新闻纸,因为含有木质素和其他杂质,却是最不耐久的材质纸张。纤维素与空气暴露时间过长会让报纸发黄,含铅的油墨在遇到潮湿空气以后容易模糊不清;保管不善很容易发霉。 所以报纸保管库房一般都设置严格的温控和湿度,避免光线直射,对重要的报纸保存多份,作为典藏。为防止火灾、水灾受损,有时还会在距离报社和档案馆几百公里以外存放一套副本。除此以外,扫描报纸进行数据化保管,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