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符号研究2019年09月 作者:罗飞宁 来源:中国报业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2018年朱剑老师的一篇关于“编辑身份焦虑”及“编辑学者化”的论文在业界引起讨论的热潮。各位学者无论是对“编辑身份焦虑”的回应,还是对“编辑学者化”的选择,都折射出学术期刊编辑对身份建构的担忧 ...
内容:
2018年朱剑老师的一篇关于“编辑身份焦虑”及“编辑学者化”的论文在业界引起讨论的热潮。各位学者无论是对“编辑身份焦虑”的回应,还是对“编辑学者化”的选择,都折射出学术期刊编辑对身份建构的担忧及现实困境。朱剑认为,“编辑身份建构”能够对编辑身份准确定位,让编辑走出焦虑,回归一种有良好秩序的工作状态。他指出,回归学术共同体是学术期刊发展及编辑身份建构的根本途径。 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符号发生了深刻变化,符号在其身份建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资本,它是由社会认可而形成,并能在社会互动中为自身带来某种权利。从符号资本理论和身份符号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学术期刊编辑身份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当下学术共同体中期刊、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理论基础 1.符号资本理论 符号资本是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区隔》一书中首次提出。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四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他认为,资本在社会的交换系统中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而运作,不同类型的资本可以与其他类型资本交换,而最具有转换力量的是符号资本。因为符号资本具有其他资本的表现形式,并较易获得合法性认同。 此外,布迪厄在论述符号资本时指出,社会公众容易把符合某一社会群体利益的意识形态,误认为是具有合法性的普遍真理,同时,符号资本的生产与场域离不开社会评价体系。社会评价是公众对客体满足其需求程度的价值判断,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得以形成,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尺度。 2.身份符号理论 赵毅衡在《符号学》一书中指出,身份是一种静态的、既定的自我形象。诺伯特·威利在《符号自我》一书中强调“反思自我”的重要性。符号身份对自反性的呼吁,旨在平衡个体对不同角色的需求,使个体在不同社会情境中对不同自我的筛选,从而催生出动态的理想形象。仅仅具有身份符号并不能产生身份认同,自我必须在社会互动中才能达到自我完成感。另外,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身份建构”则是对自我定义不断修正的过程。 符号作为一种身份的载体,被看作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呈现的工具,是人类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对象化呈现。符号在人际互动中充当自我与社会交往的中介,通过解释和影响他人对自我的认知来确认自我在社会的位置。纳博科夫曾说,人的本质特性在于,能够意识到关于自我的意识。诺伯特·威利指出,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通过符号来呈现;自我则是对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直觉。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符号生产模式与情境模式出现了新变化,改变着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的交往模式。
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符号的生成逻辑 身份符号,是个人为了展示自我而凸显的一个被赋予的形象。赵毅衡认为,“身份是与符号相关的一个人际角色或社会角色,任何符号都有其相应的身份。”身份是在某种状态下的自我命名,符号身份会导致个人对社会资源占有的差别,甚至会阻碍或促进个人的发展。学术期刊编辑的交流和学术活动需要符号身份,各种符号身份形成符号自我。编辑与作者、读者交流的过程是自我塑形的过程,体现为一种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 期刊编辑在各自的学术圈层中,与不同的学者交流,实际上认同了学术共同体内部达成的某种集体意识,在其身份被集体收编的过程中,其自我意识也被集体意识所取代。在学术共同体中,期刊编辑的身份符号是由编辑自我完成的,其中包含学术期刊赋予的使命与有利于自我定义的行为。学术共同体关系的形成,需要互动情境的支持,即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共同参与学术互动。同时,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通过对互动符号的理解与解释形成身份符号。 1.学术共同体成员地位悬殊 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依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提出,他把学术共同体定义为: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并一起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一个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在学术共同体作为一个群体性的身份符号时,期刊、编辑、作者、读者因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而聚在一起。在一些情景中,学术共同体制造出的群体性身份符号,有利于增强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且还能形成一种文化层面上的身份。当学术期刊成为读者、作者拥护的对象时,编辑的身份符号便随之发挥作用。 在学术共同体关系中,人们往往重视核心期刊的地位,强调核心期刊和编辑在学术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与贡献,而忽视了普通期刊的作用。因为学术共同体中存在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的区别,形成一种不对等的支配。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对权利和资源的享用差距,容易导致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符号出现排斥现象,致使编辑会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学术期刊由于受评价体系的制约,造成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之间的竞争,也造成众多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等。 2.学术期刊的传播赋名 现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是否具有权威性,在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而核心期刊通过各种媒介传播赋名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并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了诸多符号意义。网络传播能为学术期刊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目录(2019—2020)发布时,学术网络自媒体、朋友圈纷纷转发,通过议题设置的宏大叙事,渲染其“权威性”,强化其在学术界的“符号化”特征。虽然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一直强调,该目录的发布并不旨在对期刊进行评价,但在各种媒介的宣传下,“核心期刊”已成为一种权力符号,并在不断的符号化运作中生产意义。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人际互动场域,构型与交易功能更易实现,使符号资本、人力资本向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转换。现代传播手段使得学术期刊编辑的符号指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不同层次之间具有转变的可能性,即编辑可能是读者,读者也可以充当编辑。网络传播使得学术期刊编辑与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互动更加及时,编辑符号身份更加突出。 3.学术期刊编辑对身份认同感的追逐 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关系的形成,是通过达成某种共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符号互动来实现,即在学术共同体中,对学术编辑身份的认知应该置身于学术编辑所在的期刊。编辑与期刊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术编辑的身份地位与其所在期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关。 学术编辑对身份的认同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如果一个身份从未与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交往互动,其身份认同感也无从谈起,只有与他人进行互动,为自我本身带来各种社会经验后,才能建构自我身份。当塑造身份符号主体的学术共同体遭遇学术期刊差异化的冲击时,突出自我身份符号便成为某些编辑对自我身份认同感追逐的途径,也成为这套符号体系的践行者与拥护者。 在现实工作中,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受到各种评价体系的影响,是否进入“核心”成为衡量学术期刊好坏的标准。核心期刊的编辑更容易获得身份认同:其一是核心期刊编辑能够更有效疏通学术共同体内部渠道,创设更流畅的学术交流平台。其二是核心期刊编辑能够利用其所在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学术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作品。现存的符号权力关系制约和模塑了学术期刊编辑的社会认知模式,他们在自我身份建构时,对编辑身份符号的认同感更强烈。 在仔细审视学术编辑的符号身份后,我们发现看似一样的身份,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它代表着其身后每一本学术期刊在学术界不同的位置,并迫使符号自我做出相应的有限位移。在学术共同体中,核心期刊编辑与非核心期刊编辑所建构的圈层社交网络是不一样的,其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学术共同体中,学术期刊编辑会因为顾忌等级和权威,小心翼翼地维护或改变其符号身份。
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符号的社会学批判 1.作为符号权力的身份建构 在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建构过程中,其符号权力表现在:学术领域的“核心期刊情结”,认为刊发在核心期刊的就是好文章,导致非核心期刊遭受歧视。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非核心期刊编辑往往只能默认这种现状,并在无意识中认可这种局面,导致学术共同体成员被各种评价体系牵着鼻子走。核心期刊经过学术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形成符号资本,通过利用这些符号资本带来的符号权力,形成学术共同体内部的约定俗成。 身份符号是个体在社群中权力与地位的表征,随着自我的发展而变化,成为衡量其地位、待遇的重要标志。在学术共同体中,因为学术期刊等级不同,使得学术编辑可以灵活地建构自己的多重身份。编辑建构身份的灵活性、多重性和动态性给人一种错觉,即编辑是其符号身份的创造者和行动主体,实际上,编辑是在满足其所代表的学术期刊的交际需求,利用其身份符号来维系理想的社交关系。赵毅衡指出“正因为符号的意义表达需要身份,因此自我也就必须在符号交流中形成”。这些建构符号身份的行为有助于认识自我、影响自我和建构自我。在学术共同体中,学术期刊和编辑都需要借助符号身份来表达自我。通常情况下,核心期刊成为“特殊”的一种身份符号,这种身份符号影响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也表达了学术共同体对这种身份符号的诉求。 2.身份偏好的不合理之处 学术界中“以刊评文”的评价方式一直被学术界诟病,但核心期刊的符号资本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事实上,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价值具有强烈的学术依附性,学术水平与修养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能量之源与永恒追求。因为,即使是核心期刊编辑,也终有一天会因为自我能力不足而产生身份焦虑感,变得患得患失。在学术领域的被认同程度,会提升核心期刊编辑的符号资本,而非核心期刊可能会使编辑对自身身份产生怀疑。两大群体的优劣势明显,这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编辑身份符号的固化。 核心期刊编辑对于身份符号的迷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度依赖核心期刊的身份符号,不利于编辑个体建立自我完善的路径。核心期刊编辑依靠核心期刊所聚集的资源,采取权威的方式进行自我符号化。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学术期刊编辑的自我实现,但实际内涵与符号背后的偏差,使得学术期刊编辑不能很好地突出工作业绩。二是身份符号的滥用,容易导致个体对社会关系认识产生偏差。核心期刊编辑在学术圈内备受尊崇,这种特殊的身份符号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误认为这是自我能力的体现,使个体对该身份符号产生依赖。同时,学术期刊编辑对身份偏好的认知受评价体系的影响,继而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发展与进步。
结语 在布迪厄的语境下,学术共同体中对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符号的强调,已内化为学术共同体内部“场域”,乃至整个学术期刊的环境。要化解学术期刊的符号依赖,应当完善学术期刊的评价机制,不应将“核心期刊”作为唯一标准。首先,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学术水平与修养是最重要的符号资本,无论是核心期刊编辑还是普通期刊编辑,自身对于学术的追求与努力必不可少。其次,专业水平是学术期刊编辑的核心资本。优秀编辑与平庸编辑的符号价值应该通过其所编辑的学术文章体现。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建构在自我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完成,但不应该只为迎合符号权力的期待。如何将编辑身份构建与社会期待结合起来,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个机制问题。学术共同体给予个人强化、重塑、创造自我身份的机会,如何理性审视学术期刊编辑的符号身份,探讨编辑身份的建构机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